第(2/3)页 对于这些人的体质,关羽很是满意。他们中最快的仅用了一刻钟多一点便跑完了全程。 根据郭斌的要求,关羽将前一千个青壮单独编队,他们将作为越骑营的候选士兵,参与后续的训练。而剩下的人也不会闲着,他们中的老弱以及青壮年男子会成为越骑营的后勤部队,专门负责运送装备粮草以及构筑防御工事。 至于剩下的妇孺,则是依照伏龙山庄的例子。孩子由醉仙楼柜上抽出人手来教他们认字识数,几百个女子则进入了“阳翟服饰”在京城新建的生产车间,开始投入生产之中。生产车间就建在城外,是个村庄改建的坞堡,距离安置流民的所在很近,离越骑营的驻地亦不远。 因此,男子们大都住进了越骑营,或为军士,或为后勤兵,有学过算数或者在店铺做过活计的甚至给醉仙楼和“阳翟服饰”招了去做学徒。而女人们则带着孩子住进了“阳翟服饰”的坞堡之中。 迁居之时还有人舍不得,待到给骑士们以刀鞘“胁迫”着进入军营或坞堡后,看到眼前“豪华”的排房,一个个眼睛都直了。女人们的待遇更是优于男子,“阳翟服饰”为她们提供的住处非但有木板隔成的小隔间,以保护各自的隐私,地下甚至有地龙取暖。这样的生活环境,即便是去年大旱之前,他们中的多数人亦未曾体验过啊! 荀彧是从受命招募流民时才开始真正接触郭斌旗下的产业的。郭斌在京中的产业,不过醉仙楼与“阳翟服饰”两处,至于阳翟的香皂,目前是在醉仙楼中陈列发卖的。荀家作为颍川大族,家中产业除了田产之外,自然少不得要做点生意,因此荀彧对于做买卖也不算一无所知。 可他从来没有见过识字率如此之高的店铺,即便是在醉仙楼中跑堂的小伙计,非但识字不少,竟亦懂得竖式算式,算起账来比噼里啪啦地老掌柜亦毫不逊色!原本以为招收流民这样的工作,找上醉仙楼的人帮忙亦只是帮着看看摊子而已,剩下的还是要靠他自己带来的几个识字的特种士兵。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醉仙楼出来的十几个小伙计,一个个能写会算,又都能说会道,招起人手来竟比他荀彧更为熟悉流畅,他自己竟成了看摊子的了。所以原本让荀彧头疼万分,绞尽脑汁想了许多主意的工作,在醉仙楼十几个小伙计的帮助下,仅用了不到一天便给办得妥妥当当。直到现在,他方知道即便极为困难的时候,郭斌亦坚持在阳翟县中大力推行义务教育的原因。 当初荀彧初次随郭斌抵达阳翟时,曾思考过郭斌为何要一定要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当时荀彧自己给出的答案是:郭斌身为阳翟县令,推行教化正是其分内之责任;另外郭斌是颍川名士司马徽的高徒,定是以推行司马徽之学术为目的;第三个理由是,郭斌为了推行儒家思想,教导孩子忠君爱国,知书达理。 而当他拿着这个问题亲自去向郭斌寻找答案时,郭斌听了司马徽自己考虑的三个理由,笑了笑,说了一首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此诗一出,荀彧越想越对,呆在当地。 诗的第一句是出自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说齐国的一个乞丐竟有一妻一妾,还要去讨要残羹剩饭吃。第二句是出自孟子的《月壤鸡》,说的是有人每天要到邻居家里偷一只鸡。而后两句则是讽刺孔孟,周天子本是天下的共主,孟子何以不去辅佐周朝王室,却去向梁惠王、齐宣王求官做?这难道便符合儒家一直所提倡的“礼”了吗? 年轻的荀彧几乎给郭斌抄袭的前世宋朝人周嗣先的一首讽刺孟子的诗搞得世界观崩溃。像荀彧这种传统的儒生,谁会去质疑孔孟?更不会有人去抠着像《齐人有一妻一妾》或者《月壤鸡》这样的典故去探讨乞丐是否真的有一妻一妾,或者邻家是否真的有个养鸡场。他们所关注的只是典故后面所说的道理罢了。 第(2/3)页